多年的积累与项目磨练显著提升了中国工程企业的竞争力,在施工效率、成本管控和进度管理上已经具备相当的强竞争优势。但是,行业发展面临着业务同质化、低水平竞争和市场红海化的严峻挑战,能否找到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关乎行业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企业开始探索投建营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建营一体化是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选择,是“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内容。
国际同行建营一体化实力强劲,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不仅降低了企业对业务规模的依赖,而且增加发展话语权。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是国际化的先行者,但只注重施工环节的发展模式使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仍受到订单情况的较大制约,还无法以普通跨国公司模式实现稳定发展。
事实上,不仅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本不足的制约,发达经济体同样面临挑战。近年来,中国企业正加快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进程,跨国产业链为企业协同和资本营运创造条件,国家间规划对接与政策支持降低建营一体化风险,各类基金和服务企业提供更完善支持,都为工程企业探索多元化的业务空间提供了参考。
突破瓶颈制约
观念制约是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传统发展观念强调的业务规模与投建营一体化注重的现金流可持续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工程企业仍习惯于摊大饼、到处下杆子。企业受到的体制和机制性制约也直接影响了发展模式转换的效率,致使部分企业缺乏转型动力。
要素制约是企业转型的基础条件。业务模式不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投建营的企业需要在东道国长期发展,更需要熟悉东道国政策环境、文化,能够有效处理企业发展与社区环境关系的人才。企业需要更为有力的资金支持,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同时,业务周期的延长、环节的增加需要企业拥有更强的跨境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
资质制约是企业转型的重要门槛。各国对外资企业进入本国市场都有规定,或以明确的标准、或以隐性的障碍,增加了外资进入的难度。企业转型发展,难以绕开东道国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的限制。除此以外,外国人的工作许可和服务商的本地资质要求往往更为隐蔽,但影响不容低估。
利润模式多元挑战需要企业适应。投建营一体化发展意味着企业的投资回报方式发生了重要调整。管理好连续、较长回收期的现金流,关系到企业整体的发展动力与稳定性。而运营期发生的外汇汇兑风险因期限较长而更容易累加和放大,往往需要企业应用外部金融工具来对冲和防范,对企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本地化挑战影响企业生存环境。尽管各国多鼓励和吸引外资,其具体要求与限制却并不相同。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法律法规差异需要充分的研究和考量,需要企业积极学习和适应。东道国往往期待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并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满足上述诸多要求的同时又要融入当地社会、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合理有效处理文化冲突挑战企业管理者智慧。
公司管理挑战决定企业效率。以跨国公司模式管理企业需要企业做出较大的内部调整。全球市场的区域结构和业务结构的变化要求企业组织结构相应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则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跨境配置资源的能力,也需要在更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对市场挑战。企业文化冲突的处理不当是许多企业跨国发展失败的重要原因。处理企业文化差异的模式并不唯一,解决路径因时而异,需要企业相机而动。
投建营一体化支撑发展战略
有效推动中国工程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非一日之功,应充分做好准备,通过渐变累积实现量变。
企业应调整国际化战略,明确盈利发展模式。
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参与重点市场拓展。
借力建营一体化,用好社会中介力量。
形成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增强发展动力。
优化人力资源知识结构,适应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