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集约发展,整合产业链升级价值链
坚持集约发展就是要以投融资带动基础设施全产业链能力,以企业集团化集成产业链竞争优势“编队出海”集群式发展,把中国经验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项目资源、发展急需等进行紧密对接,培育打造项目群,实现系统布局、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共享收益。中国企业通过推广集约化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单一业务到产业链、到价值链、再到价值网络体系的商业模式的升级,也顺应市场发展的新需求,帮助当地政府有效解决发展难题。
二、优化组织变革,全面释放企业发展动能
促使企业战略落地、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组织的能量。企业的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略与策略的形成,决定着企业的资源配置与战略执行,从而最终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最终表现。因此,进行适应性的组织优化变革,是释放企业发展动能的主要途径和优先选择。如中国某电力建设企业在国际上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在全球水利水电建设市场占有50%以上的份额。从其发展的内在因素分析,支撑该企业国际化业绩的,正是源于其国际化组织变革释放出的能量:用事业部制的组织模式打造海外事业部/国际公司这一国际化龙头,用集团化协同方式统合集团内各子系统,用本土化思维推进各区域总部的适应性,用刚柔相济的弹性管理调理并激发整个组织体系的内在潜能,从而在组织结构层面上形成了企业特色的“钻石模型”。这四个部分大致对应着组织的四个维度——职能、任务、区域和过程,是对四种导向的组织结构的创新性组合;这四个部分也分别支撑着组织的能动性、协同性、适应性与激励性,是对组织整体能力的创造性提升。这四个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
三、争取金融支持,补齐国际竞争短板
应充分利用好国家设立的专项基金和贷款,并加强与民间资本的合作。金融机构也应大幅降低资金贷款利率,提高资金决策和审批效率。金融应该为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不应该成为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拓展,主流融资主体之间开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主权财富基金、商业财富管理机构、产业基金等作为投融资主体的作用也日益活跃。在当前全球增长动能转换、经济结构性变革仍在重塑中摸索的阶段,中国资金对国际投资和基础设施发展的引领力将愈发明显。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通过制度化资金融通、便利化贸易结算、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等途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创新商业模式,降低风险提高项目质量
从国际市场来看,因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规模大、资金需求大,各国政府要动员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这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投入上确实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多个主体来共同投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企业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比如采用包括BOT、BOOT、BOO等在内的PPP模式,降低风险、提高项目质量。但PPP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用,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它对经济发展和对社会治理的作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项目结构。
五、发展新兴业务,探索合作共赢新路径
发展新兴业务是工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点之一,境外园区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向。产业园在具体的开发中,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把握产业园的优势资源和存在不足,针对产业园开发的主要目标,选择最合理的开发模式,确保产业园近期能启动、中期能运转、远期可持续。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推广意义的运营模式,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融资与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与国际合作新平台。
六、推进智慧管理,实现基建行业跨越式发展
知识信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工程企业国际化经营来说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并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流程再造和资源整合利用,以产信融合促进产业升级。